八步沙∶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样板

浏览量

核心提示:八步沙,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然而,历经四十余载的不懈努力,八步沙“六老汉”三代治沙人,以愚公移山般的坚韧与智慧,不仅逆转了“沙进人退”的困境,更在这片不毛之地上绘就了一幅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开创了一条生态修复与经济繁荣并进的创新之路。

从风沙肆虐到绿洲重生

2024年8月31日,“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采访团深入八步沙林场,眼前展现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梭梭、柠条、花棒、红柳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昔日的不毛之地已成为生命的绿洲。

“看,这些花棒是2019年栽下的,如今已三米高,今年充沛的降雨量更是生长繁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自豪地说。

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占地面积7.5万亩。随着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放牧,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是寸草不生、黄沙满地。

时光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面对寸草不生、狂沙肆虐、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的八步沙,6位古浪县土门镇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组建林场,治沙造林。

2003年,7.5万亩八步沙治理任务完成,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林草良好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八步沙虽然治住了,但它北面还是寸草不生的大沙漠,不治理迟早是个害。于是,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主动请缨跨区域承包治理八步沙北面25公里外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2015年,第三代治沙人接过祖辈、父辈们手中的锹镐,又承包治理八步沙80公里外的麻黄塘沙区,向15.7万亩荒漠发起了挑战。就这样,40多年来,他们一步一步,一亩一亩,一方一方,硬是把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截至目前,共完成治沙造林32万亩,封育管护面积达45万亩,相当于再造了5个八步沙林区!

从防沙治沙到科学创新

岁月流转,治沙事业薪火相传。

40多年来,“ 六老汉” 三代人不惧恶劣环境和防沙治沙的艰难困苦,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从第一代治沙人“ 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 网格状双眉式” 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运用手扶式沙障机、挖穴机、抓草机,履带式压沙机等治沙工程机械,八步沙的治沙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坚实。

近年来林场在不断总结治沙经验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和交流,在八步沙建立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多个院校的防沙治沙教学实习基地,探索治沙新模式,解决苗木成活率低等问题。

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对林场植被覆盖、土壤水分、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林场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培训与交流,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吸引专业人才加盟,为林场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先进理念。

从生态修复到经济共赢

随着生态的恢复,如今八步沙已有黄羊、金雕、野兔、岩羊等十余种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八步沙林场积极探索发展沙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林场利用沙地资源,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如肉苁蓉、锁阳等中药材种植和溜达鸡等特色养殖。截至目前,林场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沙化土地1.25万亩,栽植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基地7500亩、梭梭接种肉苁蓉1.06万亩,为周边群众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700多个,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林场固定资产由2010年的2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元。

如今,甘肃省首个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在八步沙建成运营,八步沙林场还成了生态研学、观光旅游的理想去处,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

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八步沙闯出了一条“ 以农促林、以副养林、 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生存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共赢。林场也因此荣获第七届省政府质量奖与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等多项殊荣。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