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业科技“写”满石羊河流域——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石羊河论坛专家在石羊河实验站观摩侧记
有这样一群人,以大地为纸,汗水为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担当。
有这样一群人,以成果为礼,初心为引,践行着“把成果留在百姓家”的承诺。
……
在凉州区金河镇的王景寨村,一栋红白相间的三层小楼“站”在田野中,这就是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的综合实验楼。实验站周围,一块块试验田整齐排列,像一幅精美的油画作品,各种农作物青翠欲滴、错落有致。
7月23日,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石羊河论坛召开,部分专家学者走进实验站,详细了解实验站发展进程以及目前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4年正式建站。多年来,实验站从普通的校级实验站,逐步发展成省部级野外站和国家野外站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平台,围绕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写下了一篇篇感人的奋进篇章。
“我们每年开展40余项野外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工作,积累1亿余组、容量超3TB的基础科学观测数据,在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放共享,被国内外各大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广泛使用。”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副站长丁日升说。
耕种、施肥、育苗、收获……在大学校园里,他们是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分析测定、思考创新;在实验站里,他们在大西北的土地上种植作物、测定数据,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从未忘记“科研人”的使命和担当。
一代代学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培育着每一株植物,呵护着植物成长的每一个过程;一代代科研人员用汗水“留住每一滴水”,探索走出了一条高质量节水发展新路。
“今天来到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看到同学们认真地开展科学试验。回想起了当年我们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场景。虽然非常辛苦,但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石羊河’精神,为石羊河流域建设以及西北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作更大、更多的贡献。”天津农学院水利工程学院副院长周青云说。
石羊河流域,甘肃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是这里唯一一个个重点研究节水的野外科学实验站。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立足旱区水资源与节水农业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开拓了基于生命需水信息的作物高效节水调控新途径,建立了基于流域尺度水循环和生态健康的农业高效用水新模式,为促进西北旱区农业高效用水和高水效农业发展,大规模提高区域农业水利用效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到帮着农民“赚”,实验站广大师生深入农业一线,俯身大地,科技兴农,打造永远不走的科技服务团,培育兴地富民产业。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武威市人民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先后与武威市联合举办“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温室滴灌节水技术”等培训班与示范观摩活动,促进科研与生产的对接。
不仅如此,石羊河实验站的观测研究和科技示范,已经从河西走廊纵深走向了新疆南疆、内蒙古河套,跨入浙江千岛湖、齐鲁大地,在更大范围内阔步发展。截至目前,实验站已累计培训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和基层技术人员6000余名。这些人都成了一个个火种,将实验站的节水理念、技术和模式带到了石羊河流域的每一个地方。
“20年过去了,再次回到石羊河实验站,非常激动,我们见证了实验站从两间小平房到如今的现代化实验站的历程,这是一代又一代学子共同努力的结果,祝愿实验站越来越好。”作为2004年首批来到石羊河实验站的学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所副所长屈艳萍动情地说。
石羊河的水潺潺不绝,石羊河的故事仍在继续,在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的沃野上奔涌向前……
新武威记者高延锦 魏晓莹 见习记者邓蕊